西城园协会出版园分会启发童书安东尼
今天,大家期盼已久的安东尼·布朗传记中文版《玩转形状游戏》终于上市啦!
我们特别邀请到 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也是这本传记的译者之一来与我们一起聊一聊这本超级厚重又超级有料的传记以及这位享誉国际、成绩斐然的图画书大师。
从我与安东尼·布朗的缘分说起吧。
我读到的 本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其实是英文版的《公园里的声音》(VoicesinthePark),那是在大概年,我去香港参观一个印象派画展,顺道去逛了辰冲书店。
那时我读过的图画书不多,只是“饥渴”地想寻找一些特别的图画书来打开眼界。这本书大大的开本和鲜艳温暖的色彩立刻吸引了我,我站在书架前,一口气读完,感觉好像一下就“读懂”了,而且颇有触动,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当时价格不菲的书。
后来,自己又读过很多遍,而且与许多大人、孩子聊过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当初只不过“读懂”了很小的一部分。我的 感觉是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像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请四个不同的人来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每一个形象、每一个重要的物件、图画书中每一个反复出现的图形符号,都似乎喻示着什么,包含着特别的象征意义。沿着这个思路去解读,可以获得一个非常立体的图景。至于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想每个读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最初听人细细讲解安东尼·布朗作品中的图像叙事,应该是在余治莹老师的讲座上,跟随余老师舒缓细致的讲解,我们从《大猩猩》中读到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不得不感叹,借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的安东尼·布朗似乎发明了一套独特而完美的“图画书语言”。
我那时才发现自己那么着迷的《公园里的声音》的创作者也是他!我对自己当初的选书眼光颇为骄傲,而且还是有些偏执地认为,《公园里的声音》的创作手法似乎比《大猩猩》更为高明。
在那之后,我开始有机会接手翻译安东尼·布朗的一些作品,请允许我按照原版的出版顺序(而非翻译的顺序)排列:《穿越魔镜》()、《捉小熊》()、《看看我有什么》()、《汉赛尔与格莱特》()、《小熊进城》()、《谁来我家》()、《小熊总有好办法》()、《小熊的童话大冒险》()、《走进森林》()、《小猫美美》()、《乔的 次派对》()、《威利和一朵云》()、《捉迷藏》()、《小弗里达》()、《我们的小姑娘》()、《小象恩特》()——到目前为止,一共16本,创作时间跨度45年!
除了翻译之外,我也曾为他的其他作品写过评论,并借用他的作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比如跟孩子们讲故事、表演,使用最多的是《我爸爸》()、《我妈妈》(),在成年人参与的研读会上讨论最多的是《朱家故事》(),拉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深入讨论的作品是《隧道》()……
??
简而言之,安东尼·布朗的全部作品似乎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图谱体系,或者就是拿来随便玩儿,或者是来练习读图和解码,或者是深入探讨一些成长话题、社会话题。而将他的作品按照创作编年的顺序来阅读和研究,会发现一个更为清晰的脉络,指向更为丰富的视觉和思想宝藏。
年,安东尼·布朗应邀来到中国大陆与读者见面,我有幸主持了他的两场对谈活动,一方面有机会和他本人近距离交流,另一方面我也做了相当多的功课,其中一个功课就是按照编年顺序整理他的创作,并且试图厘清影响他创作的重要因素。那次,我当面问他:是否有什么作品对《公园里的声音》的叙事结构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是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哦,我想也是,那部电影其实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这种多重叙事在成年人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多有采用,但在图画书中却是极其罕见的。如果再进一步了解,会发现《公园里的声音》()是他根据自己年的第二部作品AWalkinthePark(《在公园里散步》)再创作的,前后相距21年,而这个故事最早诞生的时间,还是他上大学初期(大约在年)。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跨越30多年三次来重述这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呢?
对我而言,安东尼·布朗和他的作品都像是一个有趣的谜团,这个谜团解开得越多,就会越觉得有趣。年的夏天,我在海边度假时,蒲蒲兰邀请我为柳漾的译本《汉赛尔与格莱特》写一篇评论。
那本书的文本是《格林童话》的文本,故事年代至少要上溯到19世纪上半叶,但插画却不可思议地带入了一些现代符号,比如电视、飞机什么的,而且图画中的许多小细节都在图像叙事中担负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那时在度假,我得以用足足一周的时间来细细研究这本书的图文叙事,并且比较出版于它前后的作品, 我不得不感叹:“出版于年的《汉赛尔和格莱特》可以说是安东尼·布朗式图画书语言臻于成熟的标志!”
讲述这些经历,只是想告诉大家,安东尼·布朗及其作品的确是一个值得琢磨的宝库,你琢磨得越多,对图画书本身的理解也越深入。而我在埋头琢磨了那么多年后,有一天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读到了这本《玩转形状游戏》的英文版,当时我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是如获至宝,另一方面是想大喊:嗨!枉我苦苦琢磨了那么久,其实安东尼·布朗本人在这本自传里差不多已经全部坦白了!是不是有点白费力气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安东尼·布朗自己对作品有很详尽的解读,并不影响读者用不受约束的视角继续拓展,我相信他本人也不会反对的。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翻译这本《玩转形状游戏》,因为翻译可能是 的阅读,必须细细读很多遍才能尽可能准确地翻译,而且还需要查证许多相关的信息。我特别邀请董海雅老师一起来翻译,一方面正是她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另一方面她不但是安东尼·布朗的超级发烧友,而且在纯文字与非虚构翻译方面有更为扎实的功底。现在回头来看,的确很庆幸有她一同来挑战这本书,对于答卷,我们还是相当满意的。
关于《玩转形状游戏》这本书本身,简单来说是安东尼·布朗的自传和他的作品赏析,内容差不多是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有关他的一切。就这一点而言,其实是蛮特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绝大多数图画书创作者,都不太愿意过多透露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细节,他们更愿意保持某种模糊性和神秘感,让读者自己去猜,为读者的理解保持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安东尼·布朗这本自传的奇特之处在于,大概主要执笔的是他儿子乔·布朗,他解释给乔听,乔试着用另一个视角写下来,这样,作者就不那么感觉在“自我吹嘘”了,O(∩_∩)O哈哈~
的确,这本“自传”相当特别,就我而言,它更像是安东尼·布朗全部作品(至少在年之前出版的作品)的导读手册!这部巨型导读手册由作者与儿子联手完成。有一点我觉得要特别赞一赞,就是他和儿子都特别坦诚,即使是他与 任妻子(儿子的妈妈)痛苦地离婚、后来又各自重组家庭——这样的家事他们父子俩也很坦然。所以,仅就坦诚这一点而言,这本自传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关于这本自传的内容,我曾经在年出版的《图画书小史》中稍微剧透了一些,汇集为“关于安东尼·布朗的成长,你也许想知道的十件事儿”,摘引部分如下:
1
为他带来一生成就的“形状游戏”,其实是童年百无聊赖时最常玩的两个游戏之一,具体玩法详见作品《形状游戏》与《一起玩形状游戏》。
那时他住英格兰北部的西约克郡,潮湿多雨的季节,常常不得外出疯玩儿,他和哥哥只好无聊地将球扔到楼梯顶上,然后看着球弹下……如果不想如此聒噪,就只能玩“形状游戏”了。
2
当然,只要天气许可,他就会和哥哥到户外疯玩,通常是激烈的身体对抗运动,譬如橄榄球或拳击;要不就是危险的探险游戏,譬如钻进废弃矿井下的隧道,心里直发抖还得假装一点儿也不害怕。这种经历后来变成他的图画书故事,比如《隧道》。
03
他打小就无师自通地喜爱结合文图来说故事,从父母为他保存的涂鸦作品来看,至少四岁时他就这么干了。他喜欢在画面中暗藏小细节,比方说,他画一个男孩(可能是他自己)的腿,却让海盗躲在鞋子里,像爬桅杆一样爬进短外裤里,一边还念念有词。这大概就是他的图画书雏形。
04
爸爸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他爸爸是拿过荣誉勋章的二战退役老兵,体格魁伟,也曾是体育健将。但他也是老派的摇滚乐歌手、业余话剧演员、漫画高手,曾做过美术教师。他常常陪两个儿子一起画画,在小安东尼看来,“他是在教我们不仅将画画看作儿时的玩意儿,而是要看作毕生的追求。”
05
《我爸爸》显然是安东尼献给父亲的一本书,那属于回忆中最温暖的一部分。但回忆中还有很不堪的另一面,父亲在他17岁时突发心脏病猝死,就在他眼前倒下,如同电影里的慢动作,挣扎了20分钟……安东尼后来在《金刚》一书中复现了这一幕。他在作品中 用大猩猩也许与此有关,其代表作《大猩猩》显然也是在表现父爱。
《金刚》内页图
06
有赖于父亲的鼓励和培养,安东尼与哥哥都是英式橄榄球职业球员,共同担当老布罗德里队的主力。不过身为艺术生的他也颇尴尬,他没法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如其他球员那般粗犷,也不好意思让艺术学院的同学知道自己从事如此“粗野”的运动,所以总是格外低调。这种边缘心态在他后来笔下的“胆小*威利”身上也可窥见一斑。
07
父亲之死对他打击沉重,他差点从利兹艺术学院退学。尽管坚持下去,他那段时间的情绪也相当灰暗,开始迷恋弗兰西斯·培根风格晦暗的人体绘画,艺术趣味“相当的存在主义”,渐渐发展为对死亡、疾病和病态的痴迷。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对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生兴趣,毕业设计主题是“人是动物”。他后来创作的图画书也许可以看作这个主题的延续,但显然已经走出阴霾,变得非常阳光了。
08
在从事童书插画以前,他的职业生涯颇有点不着调。做过短暂的广告设计,参加教师培训几天就退出,还做了几年医学绘画,主要跟疾病和尸体打交道,成为重复性工作没有新的发展之后,安东尼改行去画贺卡。画贺卡的收入很一般,只够租住条件一般的小公寓,夜里起身小便不开灯,能在洗手间踩上一脚的蟑螂。但画贺卡渐渐让他更多理解市场的需要,而且不断改变技巧和风格也让他成了插画多面手。他后来的图画书创作颇得益于这方面的训练。
09
他的图画书处女作《穿越魔镜》(年)或许可以看作组合在一起的贺卡插画,多得编辑茱莉亚·麦克雷的扫盲指导,他学会用贴合儿童心理的故事线将一幅幅看似独立的图画连缀成图画书。他们合作了20年,直到茱莉亚年退休。
入门后的安东尼很快成为高手,但他最初几本书销售业绩一般,为了证明他也会创作“能卖”的图画书,他开始创作“小熊”系列,局面顿时改观。
10
他标志性的图画书语言很可能是由一次无心的撒谎催生的。他的第二本书《公园里的散步》(年,后于年再创作为《公园里的声音》)因其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