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这篇杨建平打仗
打仗
杨建平
看着小孩子们挥舞着树枝、树条或棒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我的思绪就会被这一情景牵引到几十年前的淮河滩上。淮河滩上的农村,安闲静谧祥和,只有小孩子们的打闹和喧哗,才会在平静湖面上激起一丝丝的波澜,小小的村子也多了一些情致。
小时候,也许是看惯了大人们经常上演的全武行,也许是听多了说书比古的演义传奇,耳濡目染,小孩子也特别喜欢打仗。那时,农村都还是大集体,大人们整天忙着上工干活,对小孩子们干什么打架斗殴这些出格的事,往往是鞭长莫及也懒得管,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人们都知道,有时候大人为小孩子的事吵上一架不值,你这边还在吵架,小孩子眼泪还没干就又跑到一起玩起来了。于是,对于小孩子打架,大人就听之任之了,只要没有打成瞎子瘸子,一切自由,衣服撕破了补一下就行了,打哭了哭一会就没事了。当时大队小学只有一个,各个小队的孩子都要集中到大队小学上学。从我们小队到大队有一里多的路程,于是,来回的路上,打着玩,就成了小孩子们每天的重要任务。如果你发现路边的麦秧子倒了一大片,或是红麻倒了一大溜,或是路边柴草垛上麦杆乱飞,那准是放学后的小学生们又开始“打仗”了。
每次放学回家,这些不安分的孩子总会没事找事,惹是生非,胡搅蛮缠。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就成了有深仇大恨的小学生们解决无法调和矛盾的好机会。你看,一大群小伙子又推推搡搡骂骂咧咧地过来了。看离学校有点距离了,估计老师已经鞭长莫及了。于是,一场战斗就在按纳不住怒火的时候爆发了。看那战场,春暖花开,绿草如茵,远远望去,好几亩草籽地,绿油油的,已开满了红的相间的小花,就像一个巨幅的油画铺在蓝天与大地之间。那经过一冬积蓄起来起来的能量,让草儿长得鲜嬾脆绿,只要稍一触碰草茎就会折断。好家伙,这儿就成了这些破孩子们发泄愤怒的名利场。在这几个英勇战士的残酷拼杀之后,在各路高手施展高起武林绝技之后,在死对手们发泄完彼此的愤怒之后,那好几亩的草籽子,大都是缺胳膊少腿了,遍体鳞伤已无法形容那劫后余生的惨状,只能用粉身碎骨才勉强可行。可是,小孩子们并没在意自己的杰作,看都不看一眼,就一个个心满意意扬长而去了。
我当时就想,这样祸害庄稼,大人们都上哪去了。其实,大集体就是这样,该管的事没人管,该做的事没人做。但我还是想,即使没有人管,这些名为小学生的孩子们也真是有点残忍了吧。那一棵棵的小草,那一株株的庄稼,那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呀。看着那满地被糟蹋的生命都在暗自啜泣,我就想,难道乐趣都一定要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
小孩子的战争最喜欢在集团之间展开。我们大寨上有三个生产队,前台有一个生产队,大寨和前台之间是一条宽宽的大湖。于是,大寨和前台的小学生们就自然分属两个小集团。一到放学,在大孩子的怂恿下,本没有任何瓜葛的孩子们就是怒目相向拳脚相加了。武器是有的,就是坷垃头小石子,特别适合进行远距离攻击。有一次,前台集团人多势众,一直打到我们大寨的路坝子里边,我们只好四处逃散。但进入了巷战之后,他们就很难找到攻击的目标了,只好灰溜溜地撤出战斗。第二天,我们大寨上的小学生一招呼,集中所有力量报仇雪恨,打得前台集团溃不成 作鸟兽散。就这样,一年四季,你来我往,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但是,打仗依然是我们小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乐此不疲。
小孩子打仗更喜欢的是单挑。那时的农村都有尚武的思想,几乎家家户户的男孩子都要学点武术。于是,我和两位同学就经常发动战争,尽管只是茶壶里的风暴,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放学后,总不回家,在庄台上的夹道中穿行,你追我赶,斗智斗勇,练就了一身爬树翻墙的好功夫。我和国有经常是统一战线,对付自视强大的建设。有一次,我看建设稍为放松警惕,冲上前去,一下子就把他推到庄台南边的沟坎里。当时也许是他毫无防备,也许是沟坎太陡,也许是我用力过猛,只见他顺着沟坎,“噗---噗---”地一连串地长吼,一溜烟滚到了沟坎的底下。我站在庄台上看看他,只见他躺在下面痛苦地挣扎了几下,才慢慢地爬起来。要知道,庄台上面距水面接近十米,我推这一下,肯定是摔得不轻。要知道,我头上的疤痕就是小时候被姐姐推到我家门前的沟坎留下的,当时我的头撞到了一棵槐树上,大大的槐树刺扎到脑门上,鲜血直流。看到建设痛苦不堪的样子,我真的有点害怕了,就赶紧逃跑了。从那以后,建设我很少跟我们玩打仗了,也许是埋怨我出手太狠了点。
当然,打仗也可以打出友谊,这或许叫,不打不相识吧。我和邻队小李子的相识,就是在干过一架之后。记得那是上三年级一个放学之后回来的路上,小学生们玩摔架。在同学的怂恿下,我和并不相识的小李子对视一下后,两个小脑袋就顶到了一起。由于个头差不多,开始,我还略占上风,同学们都为我加油。就在我感觉胜券在握的时候,也许是疏忽大意,也许是低估了对手。我被绊了一下,身体往后就倒,小李子乘机压到我身上,我的胳膊还在地上撑着,我分明感到胳膊好疼。很生气的老爹从小李子家回来后我才知道,小李子家里只有一个老爹,只有一间房子,家庭条件很不好。妈妈去世的早,姐姐又远嫁他乡,只有爷俩相依为命,没人愿意和他玩,让我和他摔架其实是其他小孩子在使坏。后来,我和小李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上学放学都一块,放假放牛也一起。逢年过节,我都要给他家送去一些好吃的。当然,也乐意分享李家老爹的拿手饭菜。
上初中后,也许是年龄大了一些,也就变得稳重一些,打仗的次数少了很多,但有时手还是有点痒痒。记得最紧的是,芦集中学新建教室的墙边踩出的小路,就是我和同学赵广怀干的。这条小路一直留在我心中,因为那是我们成长的小路,它一直见证着我们初中生活的喜怒哀乐。那时的芦集中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尤其是参天的泡桐,大大的叶子,青青的直直的树干,永远难以忘记。
其实,小孩子打仗,是玩耍,也是交流,但不能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是我后来的顿悟。
现在回头想一想,小时候天天打仗的那种日子确实很是惬意。大人们打仗,不是头破血流,就是遍体鳞伤;不是暗箭伤人,就是落井下石。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孩子们打仗,真是颇有风范,颇是高度。
作者简介杨建平,河南省淮滨县人,中学高级教师,首批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信阳市 社科专家,淮滨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信阳市文学评论学会理事。发表文章一百余篇,有专著两本。
快捷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本月《就读这篇》《品读》回顾
张亚凌:花肉的记忆
海凌:如山的父亲
罗张琴:阳光正好
穆建国:聆听中秋的脚步
邢文龙:这就是北京
王朱杰:我不复回归原野,根须又将扎向哪里
褚福海:良知无价
章勇:初吻射雕
龚秀枝:我的孙子
高宏民:头发
清秋:又见丹河
程白弟:坟茔里的女人
落拓书生:何人不念故园情
赵梅:宝贝,生日快乐
夏沫:我是老师,亦是烟火俗女子
张亚凌:我的中学伙食
海凌:我那早婚的表妹
沈静:花香淡淡,弥满秋天
阚韶辉:林坑的人气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
陈忠实
池莉
曹文轩
迟子建
格非
韩少功
贾平凹
老舍
李佩甫
刘庆邦
沈从文
苏童
三毛
铁凝
莫言
汪曾祺
王朔
王小波
王安忆
余华
严歌苓
阎连科
史铁生
张爱玲
张承志
博尔赫斯
村上春树
川端康成
马尔克斯
卡佛
福克纳
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年原乡书院月度 作品
原创 作品(年度)
年散文目录
年小说目录
年诗歌目录
年文学课目录
年视野目录
年原鄉道目录
一周打赏六成作稿酬,其余归平台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zycj/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