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进化论祖先吃的方式是怎么塑造我们
今天要说的是通过祖先形成的心理机制来“读心”的心理进化论第一讲……
引言
先看个来自网络的笑话。
外国友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人说:我发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就是吃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图片来自网络)你看:
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
受雇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
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
花积蓄叫吃老本,靠长辈生活叫啃老,男人老是用女人的钱叫吃软饭;
干活多了叫吃不消,受人伤害叫吃亏,男女嫉妒叫吃醋;
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被占便宜叫吃了亏,还不敢声张叫哑巴吃黄连;
下定决心叫王八吃秤砣,不听劝告叫软硬不吃,收不了场叫吃不了兜着走。
中国人打断他说:
我们应该讨论中美关系,你怎么尽说这些,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吃深吃透,这方面我们没有老本可吃。
世界的规则就是大鱼吃小鱼,但冷战思维已不吃香,合作共赢才吃得开。
只要中美两强联手,一定赢者通吃。
有些人吃里扒外,专吃破坏中美关系这碗饭,跟我们争风吃醋,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建设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吃力。
我们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再让他们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也让全世界吃颗定心丸。
1.
了解祖先的“吃”为什么能“读心”?
大家在看上面的笑话之前,有没有想到关于“吃”的意义会如此之多?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
我们网站查询了关于吃的成语,如不食烟火,好吃懒做,寅吃卯粮,争风吃醋,自讨苦吃,拈酸吃醋等,少说也有条之多。
“吃”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在人类经历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吃一直是我们获得生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人类将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吃”的方面,让自己能顺利“生存”下来,才可能“繁衍”下去。
▲吃一直是我们获得生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经济学家将人们用于“吃”的支出占所有消费支出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
大于60%为贫穷,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估计长期处于“贫穷”水平。
即使经过几次工业革命与长足发展,中国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0%,年为28.2%,才堪堪达到“富足”水平。
世界上还有喀麦隆、白俄罗斯等国家处在40%-50%之间。
“吃”的问题(比如食物是否有营养,有否有毒,何种方式去获得等)是人类世世代代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生存问题。
那些更能适应环境、更能解决“吃”的问题的人类将有更多的后代,他们的后代由于先天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出生后没有必要重新去学习一遍,就能“不学而能”地解决关于“吃”的基本问题(即产生了“吃”的“适应器”)。
比如,为了鉴别食物好坏,人类进化出了发达的味觉系统。比如,甜味一般与糖分相关,往往意味着食物对人类有益;苦味一般与腐烂或有毒的东西或有关,往往意味着食物对人类有害。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出生时就像一台刚出厂的计算机“裸机”,但已经预装了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里有人类对很多事情的初步的、相对适应环境的最底层的“软件”——适应器。
这些适应器只要相应的环境事件发生(输入),无需人类意志努力就会产生自动化的心理或行为反应(输出)。
比如,味觉就是一种生理的适应器,舌头遇到蜂蜜的刺激会产生甜味觉;
恐惧是一种心理的适应器,人类见到蛇、蜘蛛、野兽等可能伤害人类的动物,会自动化地产生“恐惧”情绪。
反过来说,我们可以从今天我们的文化或心理与行为习惯中推论出人类早年(进化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或更新世)逐渐形成的“适应器”。
再通过对“适应器”的了解来“读心”,了解当代人的其他心理与行为规律。
下面将以“吃”为例,来谈谈这一过程。
2.
祖先面临的“吃”的环境
要了解祖先“吃”的特点,必须拉长镜头,看看那段人猿分道扬镳的历史。
约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非洲东部裂开了一条大缝,平均50多公里宽,深达1-2公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6,是地球一条巨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图片来自网络)大裂谷的形成对非洲的地貌、地理环境、气候和植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个东非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而这一阻隔也成为了人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西边的气候没有多大变化,仍旧是热带雨林气候,所有动物依旧“安居乐业”,当然基因也没什么大的变化。
东边雨量减少,变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森林逐年稀少,成为了稀树大草原。
原来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猿猴们,不得不逐渐来到地面上,适应大草原的生活。
稀树大草原环境就是猿变成人及人类早年的生存环境。
▲稀树大草原(图片来自网络)为了减少水分蒸发,祖先们尽量直立行走,以减少太阳照射的面积。
同时,在高达1米甚至更高的草丛里,不能四肢着地走路,有可能分不清方向而直接走进了猛兽的口里。
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猿猴们开始直立行走,并逐渐学会通过言语沟通与交流。历经南方古猿、能人等后成为了今天的“智人”。
▲人类进化图(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可以大致想象一下,在充满活力的稀树大草原上,猛兽四伏,没有树木攀爬,我们的祖先必须面临的严峻的生存环境。
但是,从今天人类的体格及猿猴或大猩猩等人类近亲的生理特点可以合理推论,祖先在捕食的体格方面并不占优势。
因此,人类至少要面临以下“吃”的问题:
第一,是吃植物的根茎果实还是动物的肉?
第二,如果都吃,如何判断哪些食物是有营养的,哪些是有毒的?
第三,知道了哪些食物最好,如何去获得?
3.
祖先形成的解决吃的问题的适应器
第一个问题
是吃植物的根茎果实还是动物的肉?
答案当然是两者都吃。
但要注意,两者都吃不是因为喜欢,更多是因为没有办法,如果祖先们只吃其中一种就会活不下来。
杂食性动物大多性情温顺,如狗、鸡、鸭、鱼、蚂蚁、老鼠,等等,并不具备太强的攻击性。
人类近亲黑猩猩也吃肉,但占比仅占4%左右。而人类吃肉的比例则高很多,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食肉比例从20%-80%不等。
▲黑猩猩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鲜叶、嫩芽等,果实最缺乏的季节,也吃昆虫、小鸟和白蚁等
因此,人类不太需要自己合成太多维生素B12,因为直接可以从肉类中获取。
类人猿的肠道主要由粗大的结肠组成,专门设计来消化植物的纤维;人类的肠道主要是长而弯曲小肠构成,重点设计来快速分解肉食中的蛋白质。
第二个问题
如何判断哪些食物是有营养的,哪些是有毒的?
人类是杂食动物,判断哪些食物对自己有益或有害非常重要。
杂食动物必须要比其他动物更谨慎。因为,它们要“吃”的东西更杂,面临的风险更大。
这也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器:
比如,老鼠形成了“新食物恐惧症”,它没吃过的食物每次只吃一小点,如果吃完后呕吐,它将终生不再吃这类食物。
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毒老鼠的药必须超级毒,因为它只吃一点点,侥幸没死就再也不会上当了。
▲老鼠天生好吃甜食且有新食物恐惧症(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也形成了相应的适应器。我们似乎天生就懂得哪些有营养,哪些有毒。
比如,味觉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的生理适应器。对于能补充能量的糖分,我们会觉得它甜;对于腐烂的食物,我们会觉得它苦。
同时,喜欢与厌恶等情绪是心理上的适应器。见到新鲜的食物,我们会喜欢;见到腐烂或有细菌的的食物,我们会厌恶。
比如,想像一下,将自己的口水叶到杯子里,再将它喝了吞下去。人类会有一种先天的厌恶,这就是多年来人类形成的心理适应器。
但这些适应器也并非绝对准确,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到有错食了看下来新鲜、漂亮的蘑菇、五指毛桃、金银花等食物而致残致死。
▲毒蘑菇(图片来自网络)第三个问题
知道了哪些食物最好,如何去获得?
祖先们在稀树大草原上,既吃荤又吃素,其实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食树上的果实非常重要,甚至形成了人类的采集文化。
当然,人类也不能只吃猛兽剩下的动物碎片,除了因为精华部分已经被吃掉,还要担心腐烂细菌及秃鹫等对手。
于是人类逐渐学会了团体作战,一起狩猎。很多比人类强壮很多、速度更快的动物成为了人类的食物,最终催化了狩猎文化的出现。
4.
对今天“吃”的心理与文化的解读
吃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与“吃”的心理与文化相处,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但吃真是无处不在,祖先对待吃的方式及所形成的适应器一直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
吃能解释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
例一
进化能解释为什么“吃”的东西总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电视、网络媒体的充斥着大量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咖啡美酒等吃的广告,李子柒创作的美食短视频、电视里的美食节目,尤其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最近被批的“大胃王”、吃播等。
▲李子柒视频截图(图片来自网络)好多东西,只要与“吃”搭上界,激发人们内心中最原始的色香味等欲望,就一定会成为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xxdy/1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