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菠读史札记之三真的存在过母系氏族吗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当今的世界,是男权主导的世界,这是客观事实。

文明如斯的现代,女权觉醒的当下,男权主导的地位尚且如此牢固。可是,中国通行的历史书告诉我们:在文明初开、人兽角力、勇力至上的上万年前,曾短暂出现过“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据说持续了几千年)。

我们试想一下,上万年前(约-年前),那还是一个人兽互搏,部落相杀的时代,一个部落能够生存和繁衍,靠的就是人多势众勇者胜,部落首领必然是集智慧和勇猛于一身的个体,你看现在大自然的猴子猩猩狮子野牛野羊无不如此,这样的首领,必然只能是雄性。可是,按照“母系氏族阶段”论,在上万年前,却出现过母权至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氏族、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青壮勇士,都唯这位女首领马首是瞻。

这是真的吗?

依据是什么?

一、国内部分权威历史书是如何介绍母系氏族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年版《中国历史》

教科书里称: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那个时候,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是这样定义“母系氏族社会”的:

母系氏族社会,就是财产由妇女经营,世系按妇女系统传递,子女随母而姓,子长则出嫁,女长则居家招夫。《中华远古史》(P75)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里是这样说的:

从5万至年前,属于氏族公社时期,这个时期又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母系氏族确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了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呈现一幅繁荣的景象。(P8)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中国先民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开始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经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迈入父系氏族”(P45)

二、哪些遗址属于母系氏族遗存?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年版《中国历史》

河姆渡和半坡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王玉哲的《中华远古史》里说: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一些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都存在过“母系氏族”的阶段。(P50-51)

大汶口文化前期、马家窑文化前期、马家浜文化等都属于“母系氏族”的阶段。(P91)

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

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姜寨原始村落遗址,可能是母系氏族公社。(P15)

对于哪些遗址属于母系氏族遗迹,各种历史书没有统一的说法。

三、母系氏族的特征和存在依据是什么?

王玉哲的《中华远古史》对这个问题解释得最为详尽,他的依据如下:

一、由于农业是当时维持生活的重要经济部门,而妇女掌管着采集经济,所以妇女的经济地位高;(P54)

二、当时是群婚制,人们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母亲的地位高。(P54)

三、陕西华县元君庙和华阴横阵村发现的几十座迁移墓中,其中一些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多于男性,而且有些女性是单独一具尸体下葬(其他有些是多具男尸合葬),这反映了女性地位高于男性;(P62)

四、妇女在长期采集食物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她们故而在住地附近播撒下植物的种子,以待其生长,中国古代农业的萌芽归功于女性,所以这也是当时女性地位高的原因。(P64)

五、古籍里多有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描述”,比如

《吕氏春秋·恃君》: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庄子·盗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商的始祖契,史称其母为简狄;周的始祖弃,史称其母为姜嫄。契和弃,都不知道生父是谁。(P75)

六、古文献往往以“后”字代表帝王,如《尚书·盘庚》屡称“我前后”“我古后”“高后”,《诗经·商颂·玄鸟》也说“商之先后”;《诗经·大雅·下武》以太王、王季、文王为“三后”,《尚书·吕刑》以伯夷、禹、稷为“三后”。又如传说中的女娲氏是女酋,西王母也是女酋,简狄、姜嫄可能也都是女酋,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P79)

四、“人类曾存在过母系氏族”观点的由来

大部分的历史书,即便提到人类曾经存在过母系氏族,但也都是一笔带过,对哪些遗址属于母系氏族遗迹,也语焉不详。

“人类存在过母系氏族阶段”这一结论是怎么来的?是经过认真的田野考察,还是臆断的?

经过一番探寻,我才知道,原来“人类存在过母系氏族阶段”这一观点,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法学家在研究古代神话中“发现”的。

最初提出母系阶段论的,是瑞士学者巴霍芬。

巴霍芬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一个富庶家庭,曾先后在巴塞尔、柏林、巴黎、伦敦和剑桥学习法律和法学史,年至年期间被巴塞尔大学聘为罗马法教授。虽然他长时间担任巴塞尔刑事法庭的法官,但他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和著作却主要是以独立学者的身份完成的。P2

巴霍芬的《母权论》出版于年,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英国法学家梅因也出版了一部名作《古代法》。《古代法》与《母权论》观点刚好相反,《古代法》认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种族都是以父权制为开端。P2

英美人类学家大多是母系论者,即承认母系社会的普遍性,但并不是母权论者,即并不认为母系社会中的社会权力在母亲一方。随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深入,泰勒、博厄斯等人都严厉地批评了母系论,达尔文和梅因也亲自出面批评,到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母系论人类学基本上被终结,巴霍芬的母权论随之被颠覆。P3-4

巴霍芬母权论的提出,源自他对古典文献的研究。他发现在很多民族都有母系传承的记录,比如神话中有着大量的女性角色、孩子按照母系起名、财产按照母系继承等。巴霍芬因此而认为,母权制应该是人类历史共同经历过的,只是在进入父权时代后,母权制度被摧毁,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慢慢消失了。P5

巴霍芬从神话传说中推导出母权社会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结论。他认为,在母权制国家,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界限,大家都处于温情脉脉的母爱笼罩下。巴霍芬虽然极度迷恋母权时代的博爱,却毫无保留地把父权制的胜利视为历史的巨大进步,视为人类文明的提升与完成。P19

巴霍芬第一个提出母权制的概念,并提出,人类古代文化经历了群婚、母权制和恶父权制三个阶段。女性在某个阶段内处于家庭的主导地位,负责管理家庭和国家事务,他称这一时期为母权制阶段。

巴霍芬主张神话即历史。P27

巴霍芬认为,母权并非某个民族或族群特有的现象,而是史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P29

人类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被巴霍芬的理论所吸引,并与他通信。

摩尔根年出版的著作《古代社会》里,很大程度上采纳了巴霍芬的观点,将他所了解的易洛魁母系制一般化为早期社会普遍经历的「母系氏族阶段」。

和巴霍芬相比,摩尔根是一位更严肃的人类学家。他做过一些田野调查,所用材料也更具实证价值,但他的阶梯式社会进化理论同样是以想当然的猜测为主,摩尔根是这样说的:

有些部落,是以女性为本位的世系传袭,比如卡米拉罗依诸部落自己溯源于两个假定的女性祖先,这两位祖先便为两个原始的氏族奠定了基础。P44

往古时代,世系一般均以女性为本位,凡是在这种地方,氏族是由一个假定的女性祖先和她的子女及其女性后代的子女组成的,一直由女性流传下去。当财产大量出现后,世系就转变成以男性为本位。P51

女性世系是原始的,这种世系比男性世系更适合古代社会的早期状态,我们的推论倾向于认为在希腊人和拉丁人的氏族中早先也是盛行女性世系的。P

恩格斯和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K思在年5月至年2月间,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他很欣赏这本书,并对该书作了详细的笔记和批语,计划用唯W史观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可惜,动笔前,马K思就去世了。恩G斯在整理马K思遗物时,发现了这些笔记,并继承了马K思的遗志,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作。《古代社会——摩尔根传略》杨东莼译P3

巴霍芬在中国享有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恩G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予他和《母权论》的极高评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用巴霍芬的意见,认为:

古代一切民族,起初都是母权制。妇女作为母亲,作为年轻一代唯一确切知道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这种尊敬和威望上升到了完全的妇女统治。P3

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氏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具有重要意义。P17

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做自己的子女,对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亲生的子女同其他子女区别开。由此可见,只要存在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能承认女系。巴霍芬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P41

凡由于普那路亚婚姻,并且依照这种婚姻中必然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而构成一个确定的女始祖即氏族创立者的公认后代的人,都是这种氏族的成员,这样就组成了氏族。由于在这种家庭形式下父系血统不能确定,所以只承认女系。又由于兄弟不能娶自己的姐妹为妻,只能同其他世系的妇女结婚,所以,根据母权制,同这些异族妇女所生的子女,便列在氏族以外。这样,留在血族团体内部的只有各代女儿的子孙。P87

和其他马列著作中空泛抽象的理论和宣传相比,《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内容更具实证色彩,看起来更有干货,因而其对观念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但实际上,从恩G斯看到马K思笔记到他的书出版,中间只隔了一年多时间,根本做不了什么像样的研究,其中看似经验性的内容,其实都是凭空臆想,比如他认为父系家庭和男权的建立导致了财产权的诞生,但这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既非逻辑上的必要,也没有经验支持。

马K思、恩G斯青睐摩尔根的理论,因为后者很适合为他们的历史唯W主义理论骨架添加血肉:历史唯W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注定会从原始状态开始,在阶J斗争推动下,经历一系列特定阶段,最终进入共CH主义;摩尔根理论主要被用于描绘上述过程的第一步。

恩格斯的著作后来成了各共CH主义国家的社会学红宝书,在西方左翼阵营中也颇有影响,而人类学和社会学界恰好又是左Z翼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的。

除了马列导师,母系神话还赶上了另一 治势力——女权主义,许多女权主义者热烈欢迎摩尔根和恩G斯的理论。

特别是/70年代的第二波女权浪潮,复兴了这套原本在学术界已被冷落的理论;女权运动的强大声势和它所取得的 治正确地位,延续着母系神话的寿命。

由此可见,“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观点的由来,起源于田野调查和推测,并经由马K思、恩G斯的推崇,最终得到社H主义国家的充分认同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是一个ZZ化的观点,而不是严肃的考古论证的发现。

——以上文字概述自大象公会作者辉格的文章《人类史上真的有过「母系氏族」阶段吗》

五、本人观点

我认为,上述专家各种论证母系氏族曾经存在的论据,都是在“母系氏族必然存在”这个前提下反推出来的,而不是从实物中考证出人类曾普遍存在过母系氏族阶段。

对于人类为什么曾经出现过母系氏族,国内的著作中,只有王玉哲先生分析得最为详细(详见第三部分),我是这样逐条反驳王老先生的:

一、妇女参与采集经济,不说明她们掌握了采集经济话语权,没有证据证明采集经济在当时占主要地位,也没有证据证明男性没有参与采集经济;况且,采集经济技术含量较狩猎低,男性不参与是因为男性须冒着生命危险去从事难度更大的狩猎,而不是男性参与不了;

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阐述事实,并不能说明母亲地位高。“不知其父”,原因可能是父亲狩猎遇难了,或战死了,失踪了,所以不知道父亲。母亲天天守在身边,所以“只知其母”,但不能因为“只知其母”就说明母亲地位高了。

三、部分女性独葬,只能说明个别女性地位高,并不能推导出普遍存在过母系氏族。

四、如前所述,女性播种和采集,并不能说明女性掌握了农业命脉。

五、古籍的记载,且毋论其真实与否,即便是真的,也只能说明个别女性曾经是某个部落的重要人物,并不能证明更多的事实,因为同一时代的神话里,男性形象更为丰富。

可能的事实是

原始氏族阶段,在部分部落、族群,曾短暂出现过女性地位较高的时候,但不能认为曾广泛地、普遍地存在过“母系氏族社会”的阶段。

之所以曾经出现过女性地位较高的阶段,其原因或许为:

一、所有人都是母亲孕育出来并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长大的,对母亲的爱,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反应(当然,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我们长大了依然保持这种爱,而不是独立生存后就抛弃母亲)。

二、由于男性身强力壮、高大勇猛,他们天然承担起守护家园、抵御外敌、围猎捕鱼的重任,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今天依然如此;而女性矮小体弱,只能留守部落从事种植、采集、喂养和哺育的工作,年幼的孩子与母亲相处的时间自然就更多,加上当时男女关系混乱,小孩子确实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爸爸,但肯定知道自己的妈妈,所以天然就对女性有更多的依赖。

三、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男性得以善终的寥寥无几,可能部落里年高者多为女性,这些女性中,如果某位智商高,威望高,她在部落日常事务中可能就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死后得到厚葬,但不能说这就是母系氏族部落了,比如我们不能把晚清慈禧掌权的时代叫做“清朝母系时期”吧?

四、当时的繁衍遵循自然生长,如果某位女性生了十几二十个孩子,这些孩子还大多成长成人,他们可能抱团夺权,成为部落的领袖团队,他们有着共同的母亲,他们尊重自己的母亲,也要求部落所有人尊重自己的母亲,这种情况下,这些女性地位高于普通男性,故而得到了厚葬。

五,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存在过的理由是因为女性负责采集种植,掌握了经济话语权,故而成为部落中心,那这种情况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呀,又不是突然降临的,为什么此前不是母系氏族,突然就变成了母系氏族呢?

我认为历史上不曾出现过所谓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依据是:

一、即便在文明的现代,依然是男性为主导,何况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在原始时代,肉类纯靠围猎打猎,这种工作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必须依靠强壮的男性来完成;此外,部落之间弱肉强食,防御外敌是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这种事,必然只能由男性来完成。在现代,男性依然是国家、民族、家庭的力量象征,没有哪个国家会以女性来炫耀自己的肌肉吧?在古代,男性的孔武有力,自然更是部落强大实力的保证,更自然会得到更大的推崇。

二、即便是农作物种植,涉及收割、开荒,必然也是以男性为主;至于伐木垒土盖房,男性更是当仁不让;在原始社会,不仅部落以外之事是男性主导,部落范围内的事,由于力量悬殊的原因,也必然是男性主导。内外都是男性主导,女性是从属地位,那凭什么存在过女性主导男性的“母系氏族社会”呢?

参考书目:

《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5版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李学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第4版

《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江苏教育出版社年4月版本

《中华文明的始原》严文明著文物出版社年8月版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8月版

《母权论:对古代世界母权制宗教性和法权性的探究》(瑞士)约翰·雅科多·巴霍芬著孜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6月版

参考文章:

《真的有过母系社会阶段吗?》大象公会-05-27文/辉格

《人类史上真的有过母系氏族阶段吗?》来源:大象公会

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qwds/137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260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