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吧辞典话说人话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91.html

1.这个词条并非要讨论口才、交际层面的技巧,那是沟通课的事。这里聊的“人话”即人类语言,或者说,是什么样的语言让人类先祖从其它动物中脱颖而出?

语言是什么?先看一个比较规范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信息载体和表达方式,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体系,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拓展一下,从信息传播的维度,诸如面部表情、躯体姿式、手势、口语、文字,以及鼓号、喇叭、旗语、烽火等传递信号的声音、视觉符号,都可称之为“语言”。

再拓展一下,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动物,群居就需要沟通交流,而最直接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一个是声音(包括人耳听得见的频段,以及人耳无法识别的次声波、超声波等),一个是形体(猿人的手舞足蹈,蜜蜂的“舞蹈语言”)。当然还有其它各类物理、化学信息交流方式,皆可归于广义的语言之列。

那么“人类语言”(人话)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信息量更大,还是表达更复杂、语义更抽象?

2.何谓“人话”。

正如何谓“人”一样,难以简单定义,认识你自己永远在路上。

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是迄今唯一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级动物。动物也有大脑,也有语言表达,只是尚未达到人类的高度。

暂且这么说吧,人类先祖进化出了“人类意识”之时,人类的一切沟通方式都可称为人的沟通(包括非语言沟通),一切表达形式表达的都是人的意思,即说“人话”。

当然,人类语言是诸多语种构成的庞大语言家族,无法一概而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语言种类未有定数且千差万别,有些消失了,有的已无法破解,有的几经变迁,有的则仅局限在少数人群使用。一统人类的通用语言则始终没有出现过,人造的“世界语”也一直徘徊在少数语种边缘,而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时代以来的数学符号、计算机程序语言,则大有号令天下之势。

特别是ChatGPT们横空出世之后,说“人话”的家族又多了新成员,而且可以说得和自然人一样好,甚至错误率更低。

可以说,当下人工智能加速迭代的类人化进程,正在重新定义“人”和“人话”的概念。说“人话”已不再是自然人的特质(将来该如何区分哪是真人说的话?更笨拙的倒是更像人话)。

语言,连同人自身,正处在进化的又一个关口。

3.需要说明一下,人类运用语言讨论任何问题,先得界定一下范围(概念、内涵、外延等就是这么来的),而且任何概念、判断都难免极端个案(因为任何概念或判断都无法完全彻底说明一个事物:这正是人类语言之于复杂系统的局限所在,也是不可言传之奥的实质)。

换句话说,某一概念是否活着取决于其实质和内在张力(达到能够互相理解沟通的必要限度),尽管总能找到这个概念的个别漏洞,但暂时没有出现更好的表达载体之前,继续用吧。

4.语言从哪里来?

关于语言的起源,探讨是谁最先说出“我爱你”之类的话并不是最紧要的。

人类语言的历史,也是人类大脑及人类意识共同进化的历史。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复杂巨系统,只是为了表达和理解的需要分而析之。不妨先从“人脑”这个硬件的进化史切入。

人并非天生会说话,但说话用到的生理器官是人进化为人后与生俱来的标配。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先祖确实具有传递足够信息的多种交流表达方式所必备的神经通道(包括嘴唇、舌头的协调控制能力,口头发音的气息运行特殊结构等等)。

比如,人脑的布罗卡区是语言符号产生的必备区域,现代科学已在原始能人的脑壳里发现了布罗卡区的凸起部分。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简单的信息传递到人类复杂语言交流,进化链条的每一级台阶与信息交流程度正相关。人类语言经历了优胜劣汰的残酷选择,每一个字符、元音、辅音都蕴含着人体发音器官的进化史。

就从多万年前人类先祖直立人说起吧!随着气候变化,草原逐渐代替雨林覆盖了更广阔的空间,人类先祖狩猎的路程和时间变得更长。为了在更广阔地域成功捕猎和采集食物,产生了更迫切的合作与沟通需求,孕育有声语言的动机和条件出现了。

从“吭唷吭唷”的单调号子,到进化出与说“人话”相配套的器官结构,恰恰是人类的先祖(或许是偶然的),而不是黑猩猩或其他动物,一开始在这方面稍具优势(或者就是踩了狗屎运,要知道,我们和黑猩猩共享99%的基因组),之后在历史合力的引导下,拐进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快车道。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诞生缘于大约5万年前到10万年前的单个基因突变,智人由此拥有了建构复杂句子的能力。

另一位语言学家埃弗里特则认为语言源于符号,且是逐渐进化过来的,从标引符号演变成图像符号,再到象征符号进而产生语法。

从口语到文字,又是一次里程碑式进化成果。《说文解字·叙》记载:“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王立 教授曾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文”是古人最初创造文字时,描摹客观事物形象的象形字;随着社会事物越来越繁多,古人光靠“文”不足以应对表达的需求,便用最初造的“文”作形符或声符,组合成“字”。

当人类文明插上文字的翅膀,就进入了文而化之的时代。

打个比方,通用语言就像货币一样,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的中介:货币是不同物品交换的中介,官话是不同方言交流的中介。

正是文字这一更先进的信息交流方式(有规律地组合一定符号来表达复杂思想),连同一起进化的人脑及意识,使人类占据了信息获取、交换、处理的高地,具备了越来越大的生存发展优势,最终站到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5.语言要到哪里去?

在进入科学时代的无线电波、电缆光缆之前,声波及光波算是最佳信息交流通道了。于是,以声音和形体为标志的语言方式大行其道,囊括近乎所有动物群落(不确定是否有不会发声的动物)。

即便科学创造了新的更多信息通道,由于历史迁移作用,人类还是会延续习惯的语言交流模式(比如盛行的小视频仍在声觉和视觉的范围内)。人脑的认知功能(即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本身的认识),依然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中介。

人脑已经进化成宇宙中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而呼之欲出的“脑机接口”技术正在重新诠释“语言”的本性。若此,人脑与外界就有了全新的高通量信道,无需借助人类语言即可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高效的沟通交流。

大脑“想即是说”,可以绕过感官和肌肉,绕开语言文字,光凭意念即可操作控制机器。无声时代又回归了。

不过,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绕开声觉和视觉交流通道,人们只需动动脑子,通过脑电波直接表义,但还得有个信息输入、解码、输出过程,其背后仍是人类语言在支撑。

科幻中的“三体人”,直接用脑电波交流,省去了学习语言的环节,也无法隐藏思想,没有了伪装、欺骗、撒谎等意识。但语言仅是沟通工具吗?没有了语言,思想何以栖身?

说到底,“不用文字直接聊”仍是个伪命题。

6.鸟语“人话”。

广义的语言亦为动物所必需,因为群居动物具有生存优势,这就离不开信息传递和沟通。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公冶长(也是孔夫子的女婿),据说有一门奇技:能听懂鸟语。叽叽喳喳的鸟儿,在他面前变成传递消息的信使。

现代研究证明这并非瞎编,鸟儿甚至能够学习人语。比如鹦鹉,被誉为鸟类王国的“语言学家”。年,研究人员艾琳·佩珀伯格曾教一只13个月大的非洲灰鹦鹉学习用英语进行交流。之后的12年学习期内,这个名叫“亚历克斯”的鹦鹉能够说出40种不同物体、7种不同颜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语言的意思并进行互动,已经远远超出“鹦鹉学舌”的水平。

其实,人与动物的交流司空见惯,一部家畜、宠物驯化史就是人与动物的沟通史。

无论是体态语言还是有声语言,人类可以与许多动物降维交流(比如怒目圆瞪、张牙舞爪表达敌意,大喊、狂吼表示愤怒等等),家里养过宠物的对此都会有直观感受。当然,这些都远未达到“说人话”的程度。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从动物中胜出的?

无法归功于某一项功能(比如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语言等),只能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集大成的结果。其中,“大脑”“语言”及“意识”构成人之为人的三要素,不分先后相辅相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史。

人成为人后,与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脱离了为存活而存活的低级程序)。而精神世界是由语言材料垒砌的,活在话语中便是人之为人的特质。和喜欢的人说说话,和有意思的人聊聊天,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嘛!

人类想象不出一个纯粹的孤独人该是什么样子,甚至无法想象一只孤独的蚂蚁如何能生存下去。文学创作出的那个漂流到孤岛上的鲁宾逊,身边若没有“星期五”作伴,那就不可想象了。

不同的生活环境生长着不同的语言体系,构建起不同的精神世界。比如,因纽特语中有20个词表示“雪”,而英语中有个词用来表达“钱”的意思,展示了人类语言的丰富多彩及边界。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

7.难言之“隐”。

如果说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梯,那么语言学则是人类认识“认识”的阶梯。

当你说“物自体”不可知时,已经在知了;当你说“道可道,非常道”时,已经在道了;当你说“妙不可言”时,已经在说了;当你以为“能说”时,实际也说不出什么真知;当你说“不立文字”这个意思时,正是靠文字说出的这个意思。

可见,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语言表达,而通过语言分析可达至新的认识,亦可发现语言的界限。

“人话”可以物化为文字,保存在书籍中、电脑中,而活的“人话”只能存在于人脑中,有时以自言自语的形态(沉思状态相当于默默自言自语,因为思想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有时以交流沟通的形态。

能不能说通,能不能协作,能不能达成共识,沟通的程度体现了文明的高度。越文明越是有话好商量,兽类不会商量直接就干,暴 则是一言不顺大打出手,强权接近于兽类,一切老大说了算,没得商量。

只要沟通还正常,世界就出不了大事,国家就出不了大事,家庭、单位都出不了大事,个人也出不了大事。

但必须承认现实沟通的界限。人类先天的好斗基因,不是靠说话能改变的。比如战争,哪一方的决策者或智囊团不知道其危害?但光靠谈就是谈不拢,打不动了才有的谈。

人无往不在话语中,又无时不囿于话语圈。无论是一个体、一团队、一国族,必有沟通上的天花板。是主动坐下来商量个办法,还是选择打出个结果?历史从来不会给出确定答案,边打边谈,打打谈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为了确保人类的整体福祉,需要倡导和合意识和协商理念,但将来能否重建人类通天塔的新神话,从此“让天下没有难以沟通的关系”,尚未可知。

可以确定的是,斗来斗去无法结局,最终还是靠话聊。双方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还得坐下来谈。不然呢?脑洞一下,将来地球上打得只剩下机器人了,他们将会聊些什么呢?

“人话”失传的世界,不说也罢。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2第1版。

2.[新西兰]斯蒂文·罗杰·费希尔:《语言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3第1版。

3.[美]丹尼尔·埃弗里特:《语言的诞生》,中信出版社.2第1版。

《心吧辞典》:“认识你自己”的垫脚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qwds/130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260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