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路琐忆
题目
鼓楼路琐忆
作者
杨建平
朗读
杨建平
这条老街鼓楼路,这个生我于斯,长我于斯的地方,终于要拆除了,不久的将来,它将变成观天象的仿古广场和现代化的商贸街。
临近拆除的那些日子,我常去鼓楼路,为的是见证它 的历史。临街的木门边,阿婆坐在矮凳上,呆滞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用沉默来打发她那仅存的生命时光。
一条鼓楼路,就是旧时的“清明上河图”,这里记录了数不清的凡人俗事和悲欢离合。曾几何时,那座鼓楼,高墙伟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如今,繁华洗尽,只剩下断壁残墙,秃垣败瓦。
这是条走过我生命岁月的老街。幼时去考棚路读书时的匆匆脚步;文革中围观红卫兵抄家的茫然目光;工作后在街铺买米包子盐姜吃的惬意笑声……这些个琐碎小事,快乐与忧愁,茫然与思索,伴随着我长大成人。
那时的鼓楼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长年累月,青石街面让路人踩踏的光滑平溜。路的中央可见寸许沟辙,这是被独轮车碾轧出来的,那包铁的轱辘车轮咿呀作响,车的面板是一个竹编簸蔸,上面或捆两袋大米,或捆一头大肥猪。车前一汉子,赤膊短裤,肩拖手拽,后头一汉子,头缠蓝巾,手握车把,极力保持平衡,不让倾覆。其推车姿态十分可笑,上身保持不动,腰以下部位左右扭动,靠臀部和腿部的力量将沉重的车辆抵住前行。
多年前,人们还不敢放胆经商做生意,不像现在店铺林立、商摊密布,鼓楼路两侧,更多的是住宅民居,偶尔有几家豆付店,煤球铺、卖棕绳的、做秤杆的、配钥匙的小作坊散落其间,大都是公私合营或集体所有。大清早,家家开门拆门板,当街路口,生炉子的、洗马桶的、蹲在路边刷牙洗脸的,赶早的菜农一声吆喝:“有尿卖么?!……”惊醒多少梦中人。
狭小的街道上,弥漫着炸油条的阵阵香味,两块面皮,一个竹片,把面压成槽形,师傅抓住两头往案板一嗒,拉长后放入油锅,油条在锅里翻滚着,沸腾着,那亮晶晶、 橙橙的油条,装在铁丝篮里,让人谗的口水直流,迟迟不肯离去。
我经常去鼓楼路中段的国营理发店里剃头,店很小,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小徒弟用绳子扯动吊在房梁上的薄木板,一来一回扇起轻柔的风,我坐在木椅上,享受着土风扇的凉风,却又时刻担心头顶那块木板会不会掉下来?剃头师傅一边和旁边的顾客扯闲话,一边用推剪把我的头推成个“围桶盖”,问道,修不修脸?不等回答,便把我仰面扳倒在座椅上,刮刀在发黑的磨布上蹭了两下,然后在我的脸颊上滚动,额头上刮下的毛揩在下巴上,又把下巴上的毛揩在我身上的围裙上。再后来,他把刀尖伸进我的耳廓里,那种又痒又惊险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多少得于鼓楼路的那个瞎子,每当我经过他家时,都看见他在拉胡琴,那滑弦、揉弦、长弓、快弓,听的我怦然心动。瞎子不知什么年龄,他前庭光秃,后脑留着发梢,一曲“二泉映月”在他手下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后来我也练上了二胡,但始终没那个瞎子拉得动听。
我还记得那家补锅店。补锅这门手艺,在今天看来是个不可思议的职业,火炉上堆了些焦炭,燃烧的火焰在风箱的作用下一明一暗的忽闪着,老铁匠手持火钳,夹一个铁勺,放在焦炭里,不一会儿,勺里的铁块溶化了,铁匠用铁钳抹去浮沫,将铁水倾注在小泥丸里,然后用手小心地托着,将铁水置于铁锅的破口处,洒上些黑灰,用凉水一泼,三下五除二,嘿!好了。
进入到怀旧年龄的我,时常跑去鼓楼,登高远眺,凭今吊古,感受那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旧时气氛,当年的这座城门,朝开夕闭、晨钟暮鼓、墙里坊巷市井、寻常人家,墙外古道夕阳、荒陌野沙、如今城内外高楼林立,路桥纵横,旧貌已变新颜。
旧的鼓楼已经远去,新的鼓楼将在旧址重建,拽住昨日,不能阻止新一轮太阳的升起,而今天的改变又都是明天新的希望。
写于年11月,修改于年1月。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鼓楼路,经商风气已经兴起,街道两旁已经都是商铺。笔者描述的鼓楼路,年代要更加早些。
这是用拆毁旧鼓楼后的古砖在原址上复原重修的新鼓楼。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jbxx/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