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心理学公式
序言
与生活交手多年下来,随着阅历的加持,越发觉得,得这一副镜光水月里修来的壳子,不过为了来这万丈红尘里体会一下“幸福”!丰厚的物质、不倦的奋斗、迷人的爱情……从人性的角度看,全是为了寻找一种让人舒适的、名为“幸福”的感受。
幸福的心理学公式
幸福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从研究人类共性即人性角度出发的心理学公式是会这样的:
幸福满意度=期望值—结果
期望值高于结果,就会产生幸福感,人会生出满足、安全和开心等等系正能量,心理学称为白色生命力;期望值低于结果,幸福就消失了,随之而来失望、害怕和愤怒等等系列负能量,心理学称之为黑色生命力。
按照上面公式推导,幸福的个人可控变量有两个:
一期望值,升高或者降低期望(欲望)个人决定
二能力,能力决定结果
现实案例解读是,比如你觉得自己今年表现很好,领导也确实给你加薪了RMB,有的人就会产生幸福感,因为他的期望值就是RMB;而有的人就没有幸福感,他会生气“怎么才给我涨RMB”!这里面有个看不见的决定性因素——认知。对于自己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的理解,决定了你对事物的期望值,觉得个人对公司的年度贡献价值是RMB的员工,他的期望值在RMB,但是结果呈现在领导眼中的贡献价值是RMB,公式产生负差,等于不开心、愤怒等等负面情绪暨负能量,关键来了,世间本无一帆风顺的帆,这无数的黑暗时刻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后续如何接壤幸福?如何将这些狂暴的黑色能量转化为白色的生命活力,这既是幸福在心理学范畴的密码。(往下看,我们从诸多科学实验角度去解析。)
两种生命能量在关系中的转化
温尼科特对自我的定义:“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那么就想象你是一个能量球,颜色是中性的灰色,这个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就像是伸出了一个章鱼的触角。所谓表达动力,就是任何一种能量向外部世界的伸展,比如你表达了一份需求、一个声音等等。
这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某个客体接住,就意味着,自体和客体(他人)之间建立了关系。如果客体给了你一个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个能量触角的颜色,就从中性的灰色,变成了彩色甚至白色,而从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生命力,也就是正能量。
相反,这个能量触角如果没有被客体接住,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拒绝被排斥,一种是被忽视,无论哪一种可能,你都会感知为,你被拒绝了,你的这份能量被否定了。这时,这份中性的能量,颜色上,就从灰色变成了黑色;而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和毁灭欲,可统称破坏力,也就是负能量。前面使用的是“好的能量”,按说这时该使用“坏的能量”,我称之为“黑色能量”。
一旦形成黑色能量,那么这股黑色能量就有了两种表达途径。一个是继续向外指向客体,这就是攻击性。如果不能攻击客体,这股黑色能量并不会消失,而是转而攻击自己,多数人都会因为各种现实原因而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于是不容易感知到黑色能量的存在,很多性格相对平和的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他们更多的体验是无力感。但无力感,其实就是攻击性转向自己,是一种对自己构成的镇压感。
黑色能量不好,但是当黑色能量能在关系之间流动时,黑色能量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成生命力。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同时,我也想说,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如果没有,那么关系也会是乏味、淡漠乃至死寂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正能量和负能量本来是一回事,区别仅仅是正能量是被允许的、被看见的,而负能量或黑色能量,是不被允许不被看见的。
由此可引出一个假设:当能量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这个假设可以具体成:可以想象你作为一个能量球,和另外一个生命作为一个能量球,当你们两者之间建立了充分的链接后,你们作为两个能量球,就都被全然照亮了,这也即是关系的 意义所在,高质量的生命一定是存在可以转化黑色能量的深度亲密关系中的。
关于“关系”的科学实验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个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关在一起,让负责养育的护工,只给予物质满足,但不能有任何情感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类似的残酷实验。他让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亲分离,以后的天中同两个“替代母亲”一起。这两个“替代母亲”都是用铁丝架做的,一个是“铁丝妈妈”,小猴子可以在这儿喝到奶;一个是“布偶妈妈”,就是在铁丝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头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样子。
实验结果发现,小猴子宁愿挨饿,也要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证明对于哺乳动物而言,身体碰触,是比奶水养育还要重要的事物。
然而,这只是这个实验的开始,后来哈洛还发展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爱的存在有触摸、运动和玩耍三个变量。
他的实验如此残酷变态,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位心理学家哈洛内心也是变态的。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在更多介绍,如果你感兴趣,推荐你读一本书《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研究。
哈洛残酷实验中的猴子,虽然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但都像是得了精神病,而腓特烈二世研究中的人类婴孩,无一例外都死掉了。
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心理学家哈洛残酷的恒河猴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如果我们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jbxx/1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