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读懂一篇CNS,胎盘其实更像肿
春暖花开好时节,周末阳光明媚,坐在樱花树下了解 学术进展,不失为一种粉色的浪漫!
本周学术君继续为大家带来CNS文章,助力科研顺利!
1.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小细胞外囊泡促进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和体内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干细胞衍生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被证明能促进心肌梗死(MI)后的血管生成。
01年3月10日,浙江大医院胡新央、王建安团队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张建一团队合作在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上发表论文SmallextracellularvesiclescontainingmiR--5ppromoteangiogenesi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inmiceandnonhumanprimates,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通过miR--5p促进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从而保护梗死心脏的心功能。
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小细胞外囊泡未来可期!
图1.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
.Nature:揭示植物协同御敌的机制
没有了植物,地球便失去了一半的光彩,生态系统将彻底被破坏。那么植物是如何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攻击,蓬勃旺盛地生存呢?
01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arerequiredforNLR-mediatedplantimmunity解答了这一重要谜题,研究揭示了植物两大类免疫通路PTI和ETI存在相互放大的协同作用,从而使在应对外来病原菌的入侵时能够输出持久且强烈的免疫响应,找出了植物免疫机制背后的保护系统,为农业发展与抗病育种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图.Nature
3.NatureBiotechnology:新型实验技术和算法助力深入了解环形RNA
环形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具有特殊环状结构,能够发挥miRNA海绵、RBP海绵以及翻译短肽等生物学功能的RNA分子。
01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论文ComprehensiveprofilingofcircularRNAswithnanoporesequencingandCIRI-long,利用随机引物对环形RNA进行的滚环反转录扩增后,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环形RNA的全长序列进行直接测序。
这种高效测定环形RNA全长转录本的实验,结合CIRI-long计算方法,有效地实现了对长测序读段中的环形RNA序列进行识别和全长重构,弥补了传统方法检测灵敏度不足的短板,为环形RNA研究领域再添一把火!
图3.NatureBiotechnology
4.Science:肺损伤病人康复的福音
肺作为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在维持人体健康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01年3月1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EdwardE.Morrisey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Genomic,epigenomic,andbiophysicalcuescontrollingtheemergenceofthelungalveolus,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小鼠肺泡单细胞发育图谱,并结合受体-配体细胞互作分析、信号通路分析、谱系追踪、成像空间定位分析、生物力学分析等发现I型肺泡上皮细胞--AT1细胞(alveolartype1(AT1)epithelialcells)在此过程起关键作用,该机制可能用于恢复因新冠肺炎或者其它因素造成的肺损伤,还肺损伤病人一个美好未来!
图4.Science
5.Nature:获取芽胞酵母基因组的高分辨率结构
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和基因调控的染色质相关蛋白的全基因组结构尚不明确.
01年3月10日,美国康奈尔大学B.FranklinPugh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Ahigh-resolutionproteinarchitectureofthebuddingyeastgenome,研究人员使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核酸外切酶消化和DNA测序(ChIP-exo/seq)鉴定了酿酒酵母的结构,描述了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ssTFs)、它们的同源辅因子和基因组之间的结构相互作用,且表明SSTF和TFIID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稳定发生,揭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ssTFs基因调控网络,为基因组学研究锦上添花!
图5.Nature
6.Cell:揭示肠道菌群调控社会行为机制
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能够导致患者行为异常,学界普遍认为脑发育异常是主要原因。
01年3月10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的MauroCosta-Mattioli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Dissectingthecontributionofhostgeneticsandthemicrobiome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zycj/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