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山经之前面的让让,我才是

《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禺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

前面已经说过,“禺”大概和现在的长尾叶猴极其相似。那文中的狌狌又是什么呢?其实狌狌就是猩猩,因为《山海经》应该是很多年间人们慢慢整理出来的一部书,而南山经又相对更早一点,此处的“狌狌”应该是上古汉语的发音,演变到后来其实也就是“猩猩”的发音。《吕氏春秋·本味》记载:“肉之美味,猩猩之唇。”《水经注》云:“县有猩猩兽,形若 狗,又似狟豚,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榖,穷年不厌。”乍一看,这些古人啊。动不动就吃吃吃。特别是《山海经》里面,大多数的动物后面都会补充一句,食之如何。有时候真怀疑古人是不是写的菜谱。

《山海经·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虽说都是出自《山海经》,为什么对狌狌的描写感觉不一样,海内南经里说到,狌狌像猪而长着人一样的面孔。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猩猩的确面孔和人类很像了,不过像猪是不是因为都可以吃的原因?其实这里的“豕”应该是代指强壮的意思。

“狌狌”根据推测。应该就是比较强壮的一种灵长类东睦,与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尾巴,能用手或脚拿东西。而且也能发出悲鸣,闻之无不酸楚。和现在的大猩猩基本相似。当然,这些都只是一面之词,毕竟时代久远,很多东西只能靠猜测了。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ydjl/133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260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