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宝宝读的是这类绘本,那ta的格调

昨天写了绘本如何筛选,

今天我想通过两本我非常喜欢的绘本,

和大家说说如何在家和孩子读绘本。

两本都是英国作家AthonyBrowne的书;

一本叫《Changes》(家里的变化),

另一本叫《VoicesinthePark》(公园里的声音》。

作者的大名我不多做介绍,网上有许多信息。

我会不连续地引用这两本书中的几个页面,

来讲一下如何对绘本进行深度挖掘,

做到一个绘本返场三遍,

依旧让孩子看不厌,听不厌。

◎看图说故事,读文字,学语言(如果英语绘本, 遍就是理解单词和句子)

01

Changes家里的变化

这个页面截取自AnthonyBrowne在年出版的书《Changes》。书的开头是爸爸出门前对Joseph说:今天家里会有一些变化。

于是爸爸妈妈走后,Josheph就在家里每个房间走,想找找爸爸说的“家里的变化“到底是什么。他来到厨房,看到一个烧水壶(kettle)长出了一对猫耳朵,连烧水壶的电线也变成了一个猫尾巴。

读者可以看到画面中水壶的样子和猫还真有点像,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可以通过练习水壶(kettle)和猫(cat)这两个词教给孩子它们在语音上的相似而在语意上却有巨大差别。

而cat这个词是文字中没有提及的。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奇妙的参与空间。这样有趣的英语学习场景书中还能找到学多。在这样的场景中教孩子英语单词,他们一定记忆深刻!

第二遍

◎看图中细节,家长用中文讲解故事。

02

你中有我

这是《VoicesinthePark》中的一个页面。这个故事以四个人(一对父女和一对母子)的不同视角分别展开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去公园。

上图中,大家有没有留意到绿色花球下面的器皿,以及再下面一排的栏杆同时又是两张面孔的结合。类似的画大家一定见过,比如下边这幅萨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的画是否和上面绘本中的画如出一辙?

一本小孩子的绘本把细节做得如此精细,在无意间给孩子们许多惊喜,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看到都会会心一笑。

绿地自从发现了书中的 处“玄机”,每翻开一页,他都会把眼睛睁得更大,更加仔细地寻找其中的奥妙。每找到一处,他就充满成就感,还要给我讲解他发现的“秘密”。

03

同路不同心

这也是《VoicesinthePark》中相隔几页的两个画面。上图是一个爸爸(猩猩的面孔,这本书中人物的形象都是猩猩)觉得在家百无聊赖,也不开心,决定带女儿和狗去公园走走。下图是从公园回家的路上,女儿活泼地和爸爸谈话,爸爸一下子开心起来。

同一条路,出门时看到穿着圣诞老人衣服的乞丐,和两幅滴水的画,树是枯的,楼房是暗淡的。而回家的时候,路灯成了绽放的春花,画中人和圣诞老人都在跳舞,满树星光璀璨,楼宇五彩缤纷,还有一个强壮的大猩猩影子站在屋顶(这也是绿地 个发现的!)。

家长们一定见过一些儿童书会让孩子做“找出两幅画”有什么区别的游戏,可在这样一个用心的儿童绘本作家手下,一本书虽然薄薄几页,但这样“藏起来”的“练习题”比比皆是,对孩子的观察力,共情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的启蒙都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

04

看见和看不见的世界

再看看上图中后面的森林,怎么有的树干仿佛成了大象的鼻子和脚?绿地翻到这一页, 句话是:森林里怎么还有一个打开的路灯?

如果你把这幅图倒过来看,滑滑梯的孩子下面还反射了一个孩子不高兴的面孔。结合书中的故事,细心的读者会体会到孩子受家长管制下的不满。

05

背后的秘密

这也是截取《VoicesinthePark》中的两个页面。你们是否看到, 幅图中滑梯后面的树中的两棵树变成了两个猩猩的面孔?

而第二幅图中的树都成了呼喊的人的面孔,和报纸上的人脸是同一副表情。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放大版,会发现报纸上张开嘴呼喊的画面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对的!这个形象来源于梵高的《呐喊》。这也引出我下面要讲的第三遍绘本阅读的方法。

第三遍

◎讲解故事别后的故事,展认知领能力

06

与大师名作的交流

在语言讲解和画面细读两遍过后,家长的第三次阅读可以拓展书中所涉及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背景知识引申故事。

就这两本而言,我们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们何不借此机会给孩子做艺术启蒙呢?

这是《Changes》中Joseph来到浴室寻找家里到底有什么变化的画面。在Joseph的身后,大家是不是看到了由水龙头变成的眼睛,鼻子做的滲水孔,和嘴状的下水口?

这和下图中萨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的《梅西的脸》(FaceofMaeWest)这幅作品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而下面这幅图是Joseph在桌上看到的:一个拖鞋上出现了鸟的翅膀。

熟悉现代艺术的家长都可以看出这里有玛格丽特(RenéMagritte)的痕迹。

玛格丽特很喜欢画鸟,下面的这幅《上帝不是圣人》(GodisNoSaint)的画就是一只飞鸟落在鞋上。玛格丽特的多幅作品都有鸟,但常常鸟在他的画作中的象征意义并不明确,而他的作品的起名(比如下面这个被叫作《上帝不是圣人》的画》就更是扑朔迷离了。

其实看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作者AnthonyBrowne的这本《Changes》书,无论是写作还是画法,其实都有不少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尽管书中名作的影子很多,但故事的情节把它们的出现贯穿得无比自然,每一幅画都出现的恰到好处。

的一个例子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画面。这是Joseph在卧室里寻找家里变化的场景。你们是否一眼就看出这是根据梵高在阿尔勒的和高更曾一起住过的房子画成的?

梵高的原作叫《阿尔勒的睡房》,下面的三幅都可以说是书中画面的“原版”。

原来这幅画有三个版本,上面是 幅,画于年,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这是第二幅,画于年九月,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

这是第三幅,画于年九月底,现藏于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一年前,芝加哥美术馆的一次特殊展览中首次集齐三幅原著于一处,并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让大家分析梵高绘画是的手法和心态。很幸运,恰好这个展览被我赶上了,记忆深刻。在和绿地第三次讲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专门给他看当时看展览的资料,做进一步的认知拓展。

其实这样精选的绘本还可以返场第四次,第五次,在妈妈继续深度挖掘绘本价值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参与一起创作他自己的故事。绿地常常拿起已经读过的绘本天马行空地讲他自己想象作者在描绘的故事,我常常听得忍不住大笑。

总结

我在AnthonyBrowne的一次采访中听他说:

他笔下的所有的故事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他还说他其实就是在画自己童年的记忆。

我想如果一个小孩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观察的如此细致,哪怕长大后,他的童年回忆都如艺术般的写照,那我想这个人的童年就算不能说是完美的,但一定是完整的,充实的。

而在作者的年纪,依然感受到孩子细腻的情感变化,丰富想象,我想他的家庭教育也一定是成功的。

所谓认知启蒙,何必非要参加各种“最强大脑”类的早教课?所谓艺术启蒙,何必一定要送宝宝去几百元一堂的手指画?优选高质量的绘本,亲子互动,语言启蒙,艺术熏陶,家庭活动安排不是全有了么!

文章由Monica编写,转载需取得授权。

-END-

畅·语·路

畅语路(CYLmks)

视界·家庭·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qwds/126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21022604号-9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