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人是什么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
用一个字概括孔子的学说,那就是“仁”。《中庸》说: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就是人。既然两个字的含义相同,那么为什么要用两个字来表示同一个意思呢?唯一的解释是,仁,和人的含义不同。
康德有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就是仁。
人,指动物的人,就好像猩猩猴子大象一样,是一个物种的名称。在这里,人和猩猩猴子大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普通动物世界中的一员。
而孔子说的仁,是指具有精神内涵的、有文化的人。这个“仁”字是由一个单人旁和一个“二”字组合而成的,通常的解释是:仁者二人,这里的二人,强调了社会关系,强调了人际沟通。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要治理社会的,要入世就必须要和社会上的各种人沟通,因此我们很容易把“仁”字解释成二人。
同时,孔子在“仁”后面加了一个“爱”字,这就更容易让人解释成:与人沟通要有爱心。或者说:与人沟通的关键是要心存友爱。
但是,我们忽略了“仁”字的第二个解释方法:在“人”后面加个二,这不就是说:人字还有第二层含义吗?这个第二层含义就是作为有精神的,有文化内涵的人。
仁者人也,这里的“人”,是指有精神,有文化内涵的人。没有精神,没有文化内涵的人,在孔子眼里,只是普通的动物,不能称其为“人”。
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了。但是在孔子的时代,或者说在孔子所了解到的夏商周、以及更古老的时代,人还没有进化好,还具有很多动物的特性。这种还没有进化好的人,应该就是现在传说的野人。现在,我们很难说野人是否真的还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孔子的时代,或者说在夏商周的那个时代,野人应该是很普遍的。那个时候的野人,应该包括精神发育不完整的具有攻击性的野人,以及肢体发育不完整的看起来像怪物的野人。这是孔子要区分的人和非人的重要一类。
另外一部分就是具有完整的人的形态,却没有文化内涵的人。
整体来说,孔子说的人,是可以被感化的,愿意学习的人。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就连穷乡僻壤的农村人他也愿意教育。这表明孔子希望让更多的人,成为合格的人,成为有文化内涵的人。
那么,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文化特征的人才算是合格的“仁”?这个问题,孔子没有讲清楚。一部《论语》中有一百多个“仁”字,有讲孝道的,讲忠勇的,也有讲中庸的。
实际上,孔子发现了人与非人的一些特征,他总结出了一些人的文化内涵,并且用一个“爱”字概括了他理解的内容,但是孔子那个时候根本无法具体地讲清楚。因此,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就分裂了,不同的弟子对“仁”的不同的理解,造就了不同的儒学流派。而这不同的儒学流派,其实就是在不同的领域充实“仁”的内涵,曾子讲“孝”,漆雕氏讲勇,各不相同。到了后来,儒学从一个仁字发展出“仁义廉耻,忠孝节义”八个大的分支,这八种文化内涵,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或者说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模型。
因此,孔子的学说也被称为“人学”,也就是研究康德所谓“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jbxx/1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