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这位女科学家,拯救了4
对于乙肝,想必大家都并不陌生。
要知道,我国曾被称为“乙肝大国”,是全球乙肝病 感染和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几乎每10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乙肝携带者。
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我国的医疗技术远不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对比,而关于各种病 的防控意识都非常薄弱,并没有普及病 预防的知识。当时我国乙型肝炎病 携带者的人口基数相当庞大,排在了全球 位。
然而,就在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却发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国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 感染率降至1%以下。
这就意味着,中国从此可以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但有谁知道:这场抗击乙肝病 的战役,背后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的艰辛付出。
1.2亿乙肝病 携带者,她自告奋勇选择海外学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对乙肝疫苗进行研发。当时中国正处于肝炎肆虐之际,每年都有大量人因肝病被夺走性命。
那时候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往往不达标,农村很多地方甚至共用一个针头,有时又不消 。再加上那时正好是我国新生儿迅速增长期,导致肝炎病 蔓延迅速。
而当时负责研发的医学专家---陶启敏,当时国内对乙肝病 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她心理着急但却无能为力。
(医院乙肝疫苗研究团队(右三陶其敏))
直到年,国际上发现了乙肝病 表面抗原,中国医学家才意识到肝炎原来还有乙肝这一分类。
恰好当时的德国医生汉斯·米勒与日本妻子回日本探亲时,了解了当时国际上的乙肝病 检测和诊断技术。
(汉斯·米勒和他的妻子中村京子)
随后,年轻的陶启敏自告奋勇,在汉斯·米勒的帮助下,来到日本学习血凝法检测技术,回国后开始支乙肝检测试剂盒。
但当时国内没有葡聚糖,她利用了各种替代品来进行多种标号,用不同速度来分析,讲过4个月的实验和无数次失败,陶启敏终于制成了带有表面抗原的敏感血球。
这也是我国 套自行研制的乙肝检测仪。
(肝病研究所研发的HBeAgAbEIA试剂盒)
很快,乙肝病 检测技术迅速在我国不断推广,通过数据对比,当时中国乙肝抗阳性人数达到1.2亿,占到了全球的1/3。
面对数量众多的乙肝病 携带者,陶启敏意识到---必须要尽快研制出相关抗体疫苗,才能有效杜绝乙肝病 的蔓延。
(米勒教授、陶其敏教授、冯百芳教授)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她以身试疫苗
年7月1日,陶启敏团队终于研制出我国 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为了纪念这一天,团队把疫苗命名为“疫苗”。
虽说成功研制出,但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因为临床上疫苗需要经过严谨的安全性试验后,才能推广和应用。
(米勒教授和陶其敏教授在进行超离)
按照国际惯例,当时大猩猩是已知可感染乙肝病 的动物,但大猩猩并不是我国本土物种,想要做疫苗试验需要去国外购买。
按照当时经济实力的条件下,陶启敏为了尽快验证疫苗的效果,陶其敏决定先从自己身上开始!
(陶其敏(左一)在自己身上实验肝炎疫苗)
在年8月29日,陶启敏让同事给她自己注射乙肝疫苗,随后每天测量体温,每周验血,连续3个月后,她发现了抗体已经出现了,这就说明研制出的乙肝病 疫苗成功了。
除了陶其敏之外,还有研究人员冯百芳。在注射疫苗后的3个月,她们每天都在检测着身体各项指标,且一切都在正常范围,之后还成功地在体内检测到了抗体。
,陶启敏以及其团队将自己的血源疫苗技术和工艺,无偿提供给科研机构,并开始推广。
年,我国首批肝病研究室诞生;
年,我国批准成立“肝病研究所”;
年,美国默克公司以万美元的价格,将 的重组乙肝疫苗生产技术转让给了中国,自此我国终于能够大规模生产乙肝疫苗;
年,我国开始批量生产由中华仓鼠卵巢(CHO)细胞表达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年,我国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必须要接受乙肝疫苗;
年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 携带率已下降到0.32%。
.......
直到年11月,我国终于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
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
从年血源性乙肝疫苗应用,再到年停止使用,这25年间,陶其敏先生所研发的乙肝疫苗,至少让万的中国人免于乙肝的威胁。
如今,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在数以千万计的基层防疫工作者、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人类一定能攻克更多医学难题。
正所谓: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每一个人的奋斗,都是时代潮音里不可缺少的有力音符,都将汇聚成实现个人梦想以及中国梦的澎湃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anyupianjians.com/jbxx/12458.html